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鼓励及帮助-万事母婴网
母婴
万事母婴网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鼓励及帮助

发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常常会犯很多的错误,大部分家长都会怒火中烧,而且,怒火中烧的程度是随着孩子的年龄而逐步增长的。在孩子小的时候,学会一点点本事,家长都会欣喜若狂,为孩子的进步鼓掌高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对孩子的要求也渐渐提高了。第一个分水岭是孩子上幼儿园后,身边有同龄的小朋友做参照,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很多家长会对孩子说,你怎么就是学不会这个呢,我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记不住呢……这时候,要家长耐心地等待孩子每一点一滴的进步,真的需要家长有非常好的心态,和极高的涵养。很多孩子会受到越来越多的责骂,但是,责骂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孩子还是老样子。对于大人,批评可能是促进我们成长的一个方式,然而,对于孩子幼小的心灵,他们不懂得生活的粗砾,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探索,他们要在这个并不熟悉的世界上,一点点的学会,一点点的接受。如果家长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孩子,没有鼓励,没有表扬,只有批评,孩子会渐渐丧失探索的兴趣。鼓励有的时候也是一种信任,孩子不愿意辜负信任他的人,为此会调动自己所有的能量,让自己符合信任者对他的鼓励。

近代教育学家第斯多惠就曾经说过:“我们的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对于儿童,鼓励、唤醒、鼓舞尤其重要。

我记得有一次看撒贝宁的专访,谈到他的高中时代。撒贝宁说,一直到高二,他都属于班上最调皮的学生,学习成绩也不好,所有人都看不到他的希望,包括他自己。高三时,换班主任了,是一名非常有经验的全国优秀教师,他摸着撒贝宁的头说,这孩子聪明呀。那天,撒贝宁从老师眼里,看到了久违了的信任和鼓励。从此他一改常态,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学习上,一年后,撒贝宁考上了北大法律系。他说,是这个老师改变了他的人生,其实,是鼓励改变了撒贝宁。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盏灯,但是,可能这灯有油,有灯芯,却没有火苗,处于暗晦的状态,这盏灯就叫希望。家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点燃孩子心里的这盏灯,让它发出万丈的光芒,永远照亮孩子生命的道路。

儿童时期,心理不成熟,不稳定,没有是非标准,青春期以前的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完全来自外界的反馈。父母老师认为他们是什么样的孩子,他们就认为自己就是什么样的,他们需要在大人的鼓励中确定自己的自信,他们是通过成人的认可和肯定而确认正面的信息,鼓励会让他们认识自己的优点,拥有成就感。所以,如果要养育一个好的孩子,就一定要多用鼓励,多挖掘孩子身上的优点。

琪琪是个性格温顺的女孩,不爱说话,不自信,在班上属于不调皮,不捣乱,也不突出的孩子,不需要老师很用心的关照。琪琪的性格不是妈妈的理想状态,琪琪爸爸妈妈都是少言寡语的,但是他们希望女儿能活跃。琪琪妈妈曾经失望的说:“看来孩子的性格更多的还是要受到父母亲的影响,虽然我希望琪琪能活泼开朗,但事实上,她还是跟我非常像”。琪琪是个心里很有数的小东西,有一段时间,琪琪闹情绪了,她说上试唱课时,因为听不准音阶,老师总批评她,她不想再上试唱课了。琪琪的妈妈做了很多工作,让琪琪相信,老师还是喜欢她的,但是她做错了就要批评。琪琪勉为其难地去了,但是课堂上,她非常紧张,害怕自己再犯错误,于是,她更分不清听到的音阶。琪琪的妈妈发现,思想工作解决不了琪琪的问题,让琪琪从心里喜欢试唱课,这才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她妈妈买了很多小礼物,然后就去同老师沟通,请老师在下一次课上重点关注琪琪。琪琪完全是在妈妈的哄骗和保证下,硬被塞进教室的。看着战战兢兢的琪琪,试唱老师笑了,他在钢琴上轻轻弹了两个非常简单的音,请琪琪听,琪琪不费力气就听出来了,老师拿出一个小礼物,作为琪琪进步的奖赏。琪琪的脸上,马上就出现了光芒,听出来的音也越来越多。下课时,琪琪像小燕子一样从教室里飞奔出来,她激动地告诉妈妈,今天试唱课,她表现最好,老师不停地夸奖她,全班就她得到的礼物最多。看着站在一旁,对着她们母女微笑的试唱老师,琪琪妈妈长出了一口气。鼓励在琪琪身上拥有了效果,琪琪妈妈很高兴,她决定以后对女儿一定要多鼓励,少批评。

鼓励非常重要,鼓励可以增加儿童的信心,可以提高兴趣。其实不只对孩子,就是大人,鼓励都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明确指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鼓励是提高兴趣的最好的方法。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碰到了一个吉普赛女人,这女人摸着女孩的额头说:你将来会是一个了不起的女人。这个小女孩就是后来的居里夫人。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发现,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至30%,而当他受得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至80%。因而,即便有完善的个性,极高的能力,完美的条件,但是,只要缺乏前进的动力,一样难以实现最后的目标。鼓励就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在漫长的人生之路,不断地加油,不断地前进,不断地充满活动和动力。

鼓励教育在目前的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老师父母,都认识到鼓励能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但是,只有鼓励就足够了吗?鼓励的背后,还需要家长做什么样的努力呢!这可能是很多家长都未来得及仔细考虑的问题。

只有鼓励是不够的。我曾经接触过很多琴童和琴童家长,我发现,在孩子学琴初期,鼓励的确非常有用。在我女儿学琴以前,我曾经咨询过很多妈妈,怎么让孩子每天快乐的练琴?归根结底,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鼓励。学琴对很多孩子都是负担,老师要求家长每天督促孩子练琴,要检查孩子的手型,慢慢的,孩子就体会不到学琴的乐趣了,感觉到的只有痛苦,渐渐地,学琴就成了令人厌倦的功课。大多数的琴童家长都经历过相同的过程:孩子主动学琴,家长鼓励,鼓励逐渐失效,强压怒火,然后爆发,最后放弃。

在我女儿墨墨学琴初期,我完全不知道该怎样要求墨墨,墨墨是在钢琴幼儿园,每天都会在钢琴老师的指导下练半小时琴,回家就随便练习练习指法。那时,我也坚信要让孩子快乐的练琴,我不打算把女儿培养成专业人才,只是让她对音乐感兴趣,所以我对女儿没有任何的要求,她愿意弹几分钟就弹几分钟,她弹够了就不弹了。一个星期后,墨墨回家说,老师批评她了,说她脑子笨,反应慢。我突然意识到,墨墨学琴遇到了障碍,于是同钢琴老师沟通,旁听墨墨上课。老师以严厉著称,她经常在上课时批评犯错误的学生。在课堂上,我亲眼看着墨墨挨训。老师说,墨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练习不够。我心里非常清楚,如果墨墨经常受批评,以后就会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但是,练琴总会遇到批评的问题。那天,我下决心一定不能让墨墨经常被老师批评。于是,我开始对墨墨严格要求。从此开始了我们母女关系最黑暗的一段时光。

我很难理解孩子,为什么五分钟就可以结束的练习,她偏要磨磨蹭蹭到四十五分钟;她为什么经常要哭泣不休,就是不肯好好练习?我们经常会发生冲突,练琴常常都是在大人叫,小孩哭的状态中进行的。但是,我的严格要求还是很快就见到了成效,老师经常夸奖墨墨,不过,每天回家的练习,依然是我们母女都不愿面对的一幕。这种局面持续了两个月,我非常苦恼,如果要牺牲我们母女之间的感情,来换取墨墨学琴的进步,那我宁可不要。

偶然有一天,我发现,墨墨练琴时哭泣,不好好练习,都是在她学了新曲子的以后。我耐着性子问,是因为不会才不愿意弹吗,她说是。那一刻,我恍然大悟,她所有在我看来是不可理解的举动,都来源于她的畏难与不自信,和由此而生的逃避。我决定要帮助她度过这个难关。于是,我和墨墨一个音一个音的确认,把当天学习的新谱子复习了一遍。墨墨不再哭泣了。我又帮助她预习了第二天要学习的谱子,把不会的勾出来,让她明天注意听老师的讲解,有不懂的地方,在课堂上及时询问老师。从此,复习--练习--预习成了我们每天固定的学习程序,我发现,墨墨哭泣磨蹭的时间减少了,学习效率提高了。我们两人都心情大好,我开始夸奖墨墨,我说墨墨的小手像小蜜蜂一样,在琴键上下飞舞,真好看;我说我太喜欢听墨墨弹琴了,怎么听也听不够。墨墨很高兴,她说,只要你爱听,我给你弹一晚上都愿意。原来每晚的磨难,现在成了乐趣,墨墨开始喜欢弹琴了。一旦她开始喜欢弹琴,弹琴就成了她的一个爱好和习惯,她不需要我督促,自己主动练习。老师能明显的感受到墨墨的进步,她的夸奖让墨墨更喜欢弹琴了,越喜欢弹,练习得越多,弹得越好,老师越夸奖,她越有成就感,就越喜欢弹琴,完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幼儿园的琴房有时候是几个老师同时上课,我几次听过墨墨讲述她们上课的情况,老师用手点着学生的头:你这样的学生,我真是教不了了,你下来吧,别弹了,回家练好了再来弹……听着孩子没心没肺的描述,我真心疼被老师训斥的孩子,我问,这个孩子哭了吗?墨墨说,老师总训她,她都习惯了,她总是面无表情的,脸上什么也看不出来,不过,我看到她眼睛里有泪。也许大人扩大了孩子受到批评后的心理感受,不过,我想,任何一个妈妈都不原意让自己的孩子面对这样的情况。可是,在孩子自己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应对功课和老师的时候,让孩子一个人面对功课上的挫败和沮丧,我觉得真的是太残忍了。所以,除了鼓励,家长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教会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在儿童接触新的功课初期,家长的介入非常重要,由于孩子年龄小,可能还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课堂习惯,也有可能由于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孩子经常会有一些知识不能完全理解,由此造成学习上的困难,家长的帮助,可以使孩子尽快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其实,这里面还透露出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要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来安排学习进度,否则孩子难以理解,就很难有好的学习效果,随之而来的就是孩子自信心的打击,可能还有家长的急躁,和接踵而来的沮丧,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就是为什么拔苗助长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的原因。

我看到很多妈妈说,家里的孩子对什么都没长久的兴趣,什么都要学,没多久就闹着不学了。我也看多很多妈妈还在说:要让孩子独立的学习,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让家长陪着的孩子永远也学不好。在孩子拥有了足够的能力的时候,学习就是他自己的事情,但是,在孩子成长初期,家长怎么能要求孩子天然的拥有这个能力呢,而帮助孩子成长,把孩子扶上战马,再送一程,不是家长应该做的吗!

现在的家长都希望孩子能有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不过,孩子的兴趣到底在哪个方面,谁也不知道,为了不耽误孩子,家长开始了全面探索的过程,所有的都要试一下。于是孩子今天要求学琴,学了两天闹着不学了。再要求学画画,画了半学期,再一次中途放弃,过两天,孩子又提出要学舞蹈,这次保证能坚持下来,半年后,孩子哭着说,你再让我学跳舞,我就离家出走……相信很多家长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我曾经见过无数这样的例子。棒棒的父母就为了棒棒花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棒棒五岁时,他妈妈当年为他投入的学习经费就已经达到4.6万,包括钢琴、绘画、跆拳道、围棋、英语、游泳、乒乓球、滑冰。问题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浅尝辄止,没有任何一个项目能坚持到棒棒上学以后。棒棒的妈妈并不后悔,为了孩子的成长,任何付出都是值得的。孩子喜欢就学,学到什么程度都没关系,家长总是笑脸加鼓励。但是,儿童时期的学习,除了发掘孩子的兴趣和才能,培养孩子的爱好,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锻炼孩子的毅力,让孩子在艰苦和持久的学习中,得到坚持后的成就感。

儿童的很多习惯就是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谁都知道成长是一个系统工程,而学习是长期的艰苦的,如果学前的压力并不算太大的兴趣班都坚持不下来,怎么能要求孩子以良好的状态应对以后十几年的学校生活呢。可是仅仅用孩子没兴趣来做半途而废的挡箭牌,还是太轻率了。孩子广泛涉猎,难以坚持,会给孩子毅力的养成带来很大的麻烦,而这种状况的主要责任还在家长,在于家长没有起到鼓舞帮助的责任,没有帮助孩子克服畏难逃避的情绪。

儿童时期的兴趣具有全面性和短暂性的特点,孩子对很多东西都很喜欢,但是,如果在接触过程中遇到麻烦或挫折,兴趣会很快丧失并转移。可是在同所有的家长的交流过程中,他们都会说,鼓励了,可是没用。对,鼓励只是第一步,重要的是第二步:帮助。很多家长只做了一步,而没有帮助孩子克服遇到的困难,使孩子顺利的度过学习的艰难期,最终造成孩子的厌倦和逃避,而放弃。

厌学源于对学习没有兴趣,而对学习没有兴趣又源于学习过程及结果中产生的挫败感,由此产生了畏难和逃避情绪。当孩子对所学的内容没有整体把握、更没有深入理解之时,也就不可能灵活运动,综合表现就会显得逊色,孩子就会感到技不如人,甚至智不如人,因此就难以得到成就感的满足。由此,他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注意力的转移,转移到其它与此无关的事物上,然后产生磨蹭及抗拒等行为。但是,如果他能掌握了所学的东西,就能得到比较好的成绩,自然也就有兴趣了,也就爱学习了。

孔子教育弟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鼓励会让孩子乐之,但是学习上度过困难的轻松和看到成绩的成就感,才能让孩子长久乐之。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能走极端,目前在中国,过于提倡鼓励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只剩下鼓励了,批评是绝对不能提的,不能伤害孩子的自尊,要让孩子自信的成长,这形成了中国的很多孩子如今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不能接受批评。相比之下,过度的鼓励危害更大。家长在运用鼓励时,一定要准确把握鼓励的原则:及时、准确、具体、适度。

任何人,在做了好事,或获得成功的最初阶段,是最渴望得到别人的夸奖和认可的,这个时候的鼓励,才真的能达到正面影响的作用,随着时间的流逝,孩子最初的成就感一点点消逝,他心灵的渴望和记忆都逐渐淡化的时候,鼓励将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鼓励的第一原则就是要及时。

何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好坏对错,心里都是有大概的了解的,如果空泛的鼓励,不准确,自然让孩子难以信服,鼓励就不能产生好的效果。

具体原则是说,当鼓励成为孩子行为的正向的路标时,孩子需要具体的明示,到底好在哪里,什么地方好,这样,孩子才能沿着这个路标,一步步向前走。此时的鼓励才真的能产生效果。

越小的孩子,越不自信,他们的自信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早期生活中外界对他的评价。现在90%以上的家长知道要鼓励孩子,他们会对孩子的所有行为说你真棒,但是,大部分家长只是在迎合孩子,而不是真正的欣赏孩子,他们并不是针对孩子的某个具体行为而发出的鼓励,而是仅仅为了鼓励孩子而鼓励。这就导致了孩子没有机会正确认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是真诚的,还是敷衍的,从而形成对自己能力认识的信心不足。因此,很多家长会发现,自己越是鼓励孩子,孩子反而越不自信。而任何一个人在不自信的时候,都特别依赖外界的评价来判定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时每一个人都是追求卓越的,所有人都希望能受到夸奖,面对批评,当然会很不开心。因此,很多孩子只能接受表扬,不能被批评。所以,鼓励要建立在赏识的基础上,学会欣赏孩子,要学会针对具体行为而产生的欣赏与鼓励。

此外,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鼓励对策,内向的孩子,自我认可度低,需要外界的认可,要多鼓励。外向的孩子,容易骄傲,鼓励时,更需要冷静、客观。

其实,针对孩子的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中国古代就开始提倡了。孔子早就说过要因材施教。论语记载:孔子的两个学生,子路和冉有向孔子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做呢?孔子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对冉有却说:马上去做吧。别人想不通,向孔子请教,孔子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对待我们的孩子也一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去鼓励和影响。

鼓励一定要适度,滥用鼓励的结果,就是鼓励的失效,和让孩子迷失自己,产生自大或者自卑的情绪,最终难以接受批评。

我们在情商一节,谈到不能面对批评,除了情商的不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鼓励的滥用。鼓励和批评是教育的两个重要方式,只有鼓励而丢弃了批评,使孩子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中的正面评价与负面评价。而孩子必须面对所有这样的评价才能更具社会性。只采用鼓励的父母实际上是在讨好孩子,而所有非常不能接受批评的孩子几乎都有“讨好型”家长。批评才能使孩子的抵抗挫折的能力、虚心接受批评并自我反思的能力得到发展。

同时,由于孩子习惯了无时不在的表扬,以后在集体生活中,他们会想尽办法来获取表扬和别人的注意,为此很多孩子在学校里没办法获得好的成绩获得大家的瞩目时,他们就会捣乱,以违背常规的举动来吸引别人的关注。我曾见过很多孩子由于在教室里大声说话,大声吵闹,干扰别人和老师,而引起老师的反感和家长的无奈。其实,所有这些的根源都在于家长曾经的过度鼓励。

心理健康的基石就是直面自己人生的真相,既不是盲目乐观,也不是妄自菲薄。作为家长,一定要给孩子鼓励,让他对自己的漫漫人生路充满信心和希望。但是同时,过多地鼓励,没有原则的鼓励,则会让孩子在事实面前迷失了真相。